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1-08,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来自- 浙江衢州
当你从河西走廊穿越星星峡进入我国地域最大的新疆,最先到达的城市就是哈密,也自然就会想起哈密瓜。很多年来,我一直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先听说哈密才知道哈密瓜,还是先吃了哈密瓜才知道哈密,也更没弄明白究竟是瓜由地名,还是地因瓜名,直到我参加了一次全疆旅行后,才算是搞清楚了。
其实,这“地”与“瓜”原本没甚关系,瓜的原名起源于突厥语"卡波",意即“甜瓜”,也称为雪瓜。后来哈密回王向朝廷进贡时带了这种瓜,故又称“贡瓜”。香甜可口的瓜深得皇上厚爱,因是哈密王贡奉,所以赐名“哈密瓜”,从此名满天下。瓜也就可算是以地得名,而地更因瓜而闻名,哈密也就成了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地方。
我是随旅团从吐鲁番乘车前往哈密。由于正值盛夏酷暑,天气炎热,半路上汔车竟然爆了轮胎。车修好后在漫无边际的戈壁滩上奔驰
到哈密已是夜色深沉。本来是要观看“十二木卡姆”的演出,却因故未能进行,而且由于演出团队次日到外地有重要演出,所以我们的这个项目就只能被取消了。我听了深感意外,“十二木卡姆”是胜过“京剧”而被联合国公布为第三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东西方乐舞艺术在哈密交汇融合的优秀成果,是新疆人的骄傲,也是我们这次哈密之行唯一的看点,现在却失之交臂,实在是令人非常遗憾!
次日一大早,我们先去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庙儿沟”景区。到了地方,呈现在眼前的竟然是茂密的老树林,在哈密这样的干燥之地能有这样的一大片葱郁,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甚感欣然。沿着林边的道路前行不远,看到左边有一座小山岗上有古遗迹,也不过就是一个大土墩旁边的一面墙上开有一洞。我走上去观望,破败不堪,但看到前方右边的雄伟险峻的高山下有个小水库,山水相映,风光甚佳。下了山岗的左前方有个“藏宝洞”,洞道狭窄,就象电影《地道战》里的地道,里面没有灯光,黑沉沉的什么也看不清,洞口有文字介绍,说是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时手下为藏匿宝物而挖掘。
洞的右方有两座怪石嶙峋的山峰,山下还有一些古建遗址,但已看不出所以来。我便沿着旁边的栈道进入密林,只见有不少老核桃树,其中有一棵竟然已有五百多年的树龄。我本想沿着林中栈道继续前行,但因为搞不清方向,所以就原路返回。在集合地又看到到林中有一棵也有五百多年树龄的榆树,老干粗壮,枝繁叶茂。旁边还有几株我既没见过,也不曾听说过的“银白杨”树,直干冲天,甚有生机。看到这些饱经沧桑的老树,不由触发我内心对生命的崇高敬畏,也深切感悟到做为一个人的缈小,所以为人处世切不可妄自尊大!
庙儿沟就算是游完了,说实话,除了树林里的百年老树外,其他毫无看头。这里曾是新疆哈密历代回王行宫的所在地,据说在盛期曾是一座九重围墙的巨大的花园,园中有许多稀有的花木,空气凉爽,景色殊异,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但行宫遗址已在近代的战乱中被拆毁,现已荡然无存。
离开庙儿沟之后,又去白杨沟。正是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一到地方,放眼四顾,除了那条白杨河沟里草木还算旺盛外,其他全是荒芜的戈壁滩,虽不能说是寸草不生,但却是独木不长。导游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有过非常密集的大片的白杨林,所以叫白杨沟,后来被砍伐殆尽,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朝前看去,在不远处有几个土墩土墙,更远处还有更多的断垣残壁,那就是我们要参观的佛寺遗址。它曾是早在魏晋时期就已建成,在唐代成为佛教文化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的一座规模庞大的佛教寺院,据说当年唐三藏西天取经时曾在这里讲经说法。现在看着这样一堆被维吾尔族人称为“台藏”的遗址,我实在无法凭想象复原当年的宏大景象。
我上到一处高地向前瞭望,已将遗址一览无余,于是我没跟着大众前去,而是折向沟里去看白杨河。我以为,既然河沟有草木,大概也会有一点儿风景。可却让我大失所望,只看到杂草树丛中流淌在一条渠里的清流,别无景致。可这条河渠却让我十分好奇,仔仔细细地观察了一番,也没搞清这水渠是自然天成,还是人工修筑。若是人工所挖,在这样的地方似乎毫无必要,如是天然,又怎会没有河床?这样的河流不要说亲眼所见,简直是闻所未闻。
顺着河渠向前,我竟然看到低矮的树林中停着一辆车,旁边不远的树荫下有一对显然不是正常关系的男女。我紧忙避开,一抬腿就跨过了白杨河。快到了停车地时,就看到有人在向我招手呼叫,原来大家受不了炎热,都早已经回到车上,于是我们就打道回府了。
哈密一日行就这样毫无兴趣地结束了,哈密留给我的印象也因此是索然无味的。其实哈密还是有几处自然风景值得一观,比如天山风景,五堡mogui城,鸣沙山等,特别是这里有中国著名的两大雅丹。可旅行社却做了这样舍优取劣的安排,好象是故意要调游人的胃口,直是可恼,我是决不会再来,永别了,哈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