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3-10-25,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失效,请留言反馈!
主编推荐语
把生活过成了诗
读李传英的诗,让我一下子进入她描绘的世界,在游移中,她是一个简洁有力的诠释者。读她的诗,能传达出一种朴素而沉静的力量。
“用再多的水都不能回归到泥土了/院子足够宽敞,可以盛放厚重的岁月/和故事”(《陶罐》),“写信的人沉淀下自己,叙述大于抒情/闭上眼睛/可以看见研墨时的沉思”(《见字如面》)不难理解她笔下的物语与意象,我们曾经生活里的情景,对于时间之河的盘桓与生命水滴的消逝,诗人怀有强烈的敏感,用语言的张力,娓娓道来。
她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也是一个认真的剖析者,潜身于跳跃的诗行,在《方子》诗里,她写到了“脉象虚浮的人,在人间轻飘飘行走/脚步不曾踏实”,“文火熬制的夜晚/有时俯瞰人间/有时望向更高的天空”。既实之又虚指,让人想象,意味深长,在胸中泛起一层层涟漪。
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说过,“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认识,而是幻想。一首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
对于一个诗人而言,增加自身阅历,拓宽写作视野,才能丰富诗歌的内涵。
——叶知秋
陶 罐
(外二首)
■ 李传英
用再多的水都不能回归到泥土了
院子足够宽敞,可以盛放厚重的岁月
和故事
母亲用她盛放粮食
水酒,腌制咸菜
我用她养星星,当然月亮也是常客
安于一角
有时畅饮,有时畅谈
秋天的时候,采来几支野菊
安然呆上几日
更多的时候,她作为小鸡的饮水器
喝上几口,扑棱着翅膀踏上去
或者踩到地上
再加上一道裂纹
见字如面
我读到这封信,已经是百年之后了
中规中矩的小楷
没有任何可以指摘的余地
写信的人沉淀下自己,叙述大于抒情
闭上眼睛
可以看见研墨时的沉思
黍米可够饮食
家畜是否兴旺,远在大洋彼岸的人
倚靠着太平洋咸涩的海水
小脚老太太把书信放置到一边
铺开宣纸一字一句写着回信
宣纸的人
有了走出来的意愿
方 子
脉象虚浮的人,在人间轻飘飘行走
脚步不曾踏实
用力按下飘起来的芦苇,艾草
蘸着九月的流水
交出一份沉默的宣纸
就用经典的六味熬煮,沙漏简单
足以精准切割漫长的指针
地黄每年都发芽一次
都客串一次
这些古老沉重的汉字善变,多情
流淌出的字迹行云流水
他们不同的重量,以此证明山药的甘,平
文火熬制的夜晚
有时俯瞰人间
有时望向更高的天空
把月亮摘下来放入锅中的人
把自己也作为其中的一味
添加到方子里去
诗人创作谈
写诗歌很多年了,感觉每天都在写,有人说你把生活过成了诗,我倒是觉得是生活提炼了诗歌。农村长大的孩子,对村庄,庄稼,草木有着不一样情感,我尤其是,村庄就是我灵感的源泉。之前写过小说,散文,但是最终还是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更适合自己,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写作,短短一首诗可以大剂量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快速表达出自己,之前整天出差,很多诗歌是在火车上写出来的,特别喜欢火车上那种一直向前没有终点的感觉。正如诗歌一样,可以一直没有止境。
《见字如面》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我着重说一下,我家有几封家书,特殊年代背景下的家书,没有多少浓烈的个人情感在,但是每一句都是念家,想家的感觉,那个年代的人,识字的女子很少,老姥姥识文断字,写的一手非常漂亮的小楷,一直有个想法,将那段历史写一部小说,因为时间关系,一直没有动笔,因为人物关系复杂,时间跨度长,后期在写作的过程中,难免把很多事件以诗歌的形式呈现,以碎片化的形式写出来。见字如面主人公便是老姥姥。
好的诗歌应该是多维度、多元化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第三次都能让人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这才是一首成功的作品;诗歌要有留白,跳跃性,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当然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对诗歌的理解不一样,觉得这首诗语言美,形式美,各种美,但是你在读第二遍的时候,已经读不出新东西来了,让人有深度的这种表达,是很多人想做而做不到的,这种深度源于当事人,写作人的生活背景,生活经历,还有对人生的看法,对事物的看法,对事物的理解多层面的,不仅限于文本本身的东西。
把生活过成了诗
读李传英的诗,让我一下子进入她描绘的世界,在游移中,她是一个简洁有力的诠释者。读她的诗,能传达出一种朴素而沉静的力量。
“用再多的水都不能回归到泥土了/院子足够宽敞,可以盛放厚重的岁月/和故事”(《陶罐》),“写信的人沉淀下自己,叙述大于抒情/闭上眼睛/可以看见研墨时的沉思”(《见字如面》)不难理解她笔下的物语与意象,我们曾经生活里的情景,对于时间之河的盘桓与生命水滴的消逝,诗人怀有强烈的敏感,用语言的张力,娓娓道来。
她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也是一个认真的剖析者,潜身于跳跃的诗行,在《方子》诗里,她写到了“脉象虚浮的人,在人间轻飘飘行走/脚步不曾踏实”,“文火熬制的夜晚/有时俯瞰人间/有时望向更高的天空”。既实之又虚指,让人想象,意味深长,在胸中泛起一层层涟漪。
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说过,“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认识,而是幻想。一首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
对于一个诗人而言,增加自身阅历,拓宽写作视野,才能丰富诗歌的内涵。
——叶知秋
陶 罐
(外二首)
■ 李传英
用再多的水都不能回归到泥土了
院子足够宽敞,可以盛放厚重的岁月
和故事
母亲用她盛放粮食
水酒,腌制咸菜
我用她养星星,当然月亮也是常客
安于一角
有时畅饮,有时畅谈
秋天的时候,采来几支野菊
安然呆上几日
更多的时候,她作为小鸡的饮水器
喝上几口,扑棱着翅膀踏上去
或者踩到地上
再加上一道裂纹
见字如面
我读到这封信,已经是百年之后了
中规中矩的小楷
没有任何可以指摘的余地
写信的人沉淀下自己,叙述大于抒情
闭上眼睛
可以看见研墨时的沉思
黍米可够饮食
家畜是否兴旺,远在大洋彼岸的人
倚靠着太平洋咸涩的海水
小脚老太太把书信放置到一边
铺开宣纸一字一句写着回信
宣纸的人
有了走出来的意愿
方 子
脉象虚浮的人,在人间轻飘飘行走
脚步不曾踏实
用力按下飘起来的芦苇,艾草
蘸着九月的流水
交出一份沉默的宣纸
就用经典的六味熬煮,沙漏简单
足以精准切割漫长的指针
地黄每年都发芽一次
都客串一次
这些古老沉重的汉字善变,多情
流淌出的字迹行云流水
他们不同的重量,以此证明山药的甘,平
文火熬制的夜晚
有时俯瞰人间
有时望向更高的天空
把月亮摘下来放入锅中的人
把自己也作为其中的一味
添加到方子里去
诗人创作谈
写诗歌很多年了,感觉每天都在写,有人说你把生活过成了诗,我倒是觉得是生活提炼了诗歌。农村长大的孩子,对村庄,庄稼,草木有着不一样情感,我尤其是,村庄就是我灵感的源泉。之前写过小说,散文,但是最终还是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更适合自己,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写作,短短一首诗可以大剂量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快速表达出自己,之前整天出差,很多诗歌是在火车上写出来的,特别喜欢火车上那种一直向前没有终点的感觉。正如诗歌一样,可以一直没有止境。
《见字如面》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我着重说一下,我家有几封家书,特殊年代背景下的家书,没有多少浓烈的个人情感在,但是每一句都是念家,想家的感觉,那个年代的人,识字的女子很少,老姥姥识文断字,写的一手非常漂亮的小楷,一直有个想法,将那段历史写一部小说,因为时间关系,一直没有动笔,因为人物关系复杂,时间跨度长,后期在写作的过程中,难免把很多事件以诗歌的形式呈现,以碎片化的形式写出来。见字如面主人公便是老姥姥。
好的诗歌应该是多维度、多元化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第三次都能让人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这才是一首成功的作品;诗歌要有留白,跳跃性,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当然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对诗歌的理解不一样,觉得这首诗语言美,形式美,各种美,但是你在读第二遍的时候,已经读不出新东西来了,让人有深度的这种表达,是很多人想做而做不到的,这种深度源于当事人,写作人的生活背景,生活经历,还有对人生的看法,对事物的看法,对事物的理解多层面的,不仅限于文本本身的东西。
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老张部落阁|时光枸杞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