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 志和

最后更新时间:2023-04-01,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失效,请留言反馈

  我们知道中国文学的传统创作是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当然也应该力求感受和进入意境,即欣赏意境美。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有时会使我们陶然于其中,时而沉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时而又陷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有我之境.以至于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实际上我们是陶醉于作者为我们所营造的意境美中了。uQn时光枸杞

  那么,我们作为中学语文老师,如何引导学生鉴赏一首诗歌的意境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意境是什么。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者把一定的生活图景和某一种或几种思想情感交融的结果。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看到的是一幅落寞单调的秋景(一定的生活图景)和作者凄凉断 肠的情怀(一种或几种思想情感),情由景寓、景中含情,这便是诗的意境。这个意境我们又是如何领悟到的呢?主要是通过诗中具体可感的形象领悟到的,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但这些我们常见的景物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这些词语上面已经融人了作者的情感。而这时我们就称之为意象了。意象在诗歌写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客观的物象和主观的感情相融合的产物,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的载体:运用得当,可以达到叙述语言无法比拟的艺术效果。uQn时光枸杞

  看下面的范例,如“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等 就是诗句中的两组意象;而这两组意象又形成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对于诗歌,其意境美则百般是通过景象组合而表现出来的。在诗歌中声律和意象是起组织作用的两个主要因素:声律通过它的音韵、节拍等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这一点在律诗中尤为充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讲求平仄相间二二一二的节拍,使得语调抑扬顿挫而获得音乐美:而意境美则是通过诗歌中的物、景、事等意象,组合成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通过该生活场景给人以崇高或优美,悲或喜的审美体验,使人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便是读者的一种心理感受美。当然,作为诗歌的意境美,并非简单罗列一些景或物就能创造出来,正如花草树木、山石、泉流、亭台楼阁组成格调别致的风景一样,并非随意堆砌就能成为风景。然而诗歌意象组合创建出意境美虽并非易事。却又是有规律可探的。uQn时光枸杞

  首先,有些意境美用“赋”、“比”、“兴”的手法把各种意象融合在一起形成的。如《诗经》中作品的意境创 造都离不开“赋”、“比”、“兴”的手法。其中“静女其妹, 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里所作的意境就是“赋”的运用。《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 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鼠》用“硕鼠”比喻贪得无厌的奴隶主。《诗经》中如此,近体诗也是如此。李白的《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浮云”、“落日”同“游子”、“故人”的意象组合是“比”的运用。现代诗歌也同样继承了这些手法。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前两句写景以兴托感情,后两句发出直抒胸臆的咏叹,这节诗就采用了“兴”兼“赋”的手法。“赋”的采用,常使意象层现错出,跌宕多姿,颇有“横看 成岭侧成峰”之感,其意境更显得淳厚浓烈,读来如品百年陈酿,回味悠长。“比”的采用,常使意象勾连万物相融,有和谐之美。“兴”的采用使意象如山间泉水,叮咚面来,如空中流云,飘然而去,留下秀丽的清山和幽蓝的天空一样.令人爽心悦目。可见分析赋比兴的手法 为我们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提供了思路。uQn时光枸杞

  其次,有些意境美是通过意象的并置、相交、辐射等表现形式表现出来的。所谓并置就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平行并列共同组成一个内含丰富的意境。uQn时光枸杞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分别由“榆柳”、“桃李”、“户 庭”、“虚室”等意象并列,共同构成一幅很幽雅、恬适的田园生活.诗人的超凡脱俗、悠然自得的情思蕴含其中,表现了厌恶官场生活,回归大自然的美好心愿。因此,很平常的农村生活在诗人的笔下,显得那么美,这种意象并置使意境呈现优美,令人回味无穷。uQn时光枸杞

  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分别由“白日”、“山”、“黄河”、“海”等意象并列,共同组成一幅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的天空景、远山景、西望景和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方折西向东流归大海的江流景,给人展示出宏伟而壮观的场面。所谓意象相交:就是同一 组合中两个或几个意象互相包合,因而诗歌就能以较少的字句表现较多的内容。这种意象组合形成在中国古典诗中表现较突出。诗歌由于篇幅短小.最忌内容单薄,讲求“诗贵含蓄”、“尺幅而有万里之势”特点。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一诗:“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清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这首诗紧扣“暮雨”而着墨,首句写“雨”,次句点“暮”,三句写“帆”因“雨”重,四句写“鸟”因“暮”迟,五句深不见海门写“暮”,六句又写“雨”,七句写别情之“暮”,末句用“雨”作结。全诗一句 写“雨”,一句写“暮”,二者相交让意象错综成篇,使离 愁别绪在烟雨薄暮之中得到渲染,从而使意境有含蓄美。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的中心意象是“春雨”,全诗由内到外,由远及近,由听觉到视觉,由黑夜到天明,层层递进形成一种不同层次的意象组合的绘画美。uQn时光枸杞

  再次,从组成意境美的意象上看。一般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意义。而这些约定俗成意义的意象,在创造意境后,读者不会出现他解或误解。反而内涵丰富。以唐诗为例,赠别诗中常有这样一些意象“雨、杨柳、落叶、游子、故人、孤山、长亭、孤帆、浮云、落日、暮、秋、蝉”等.这些意象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带有赠别色彩。如“雨”在长期使用中具有表离别之愁的功能。如“云雨从兹别,林端意渺然”(孟浩然《送王大校书》),“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又如,“月”这个意象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具有思乡的色彩。如“海上生明月,天涯若此时”(张九龄《望月怀 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所以克兰默宾在《大宴序言》中说:“月亮悬挂在中国旧诗坛的上空……她把远隔千里的情侣的思念联结起来”。uQn时光枸杞

  不仅旧诗如此,当代歌曲《十五的月亮》也承袭了这意象的内涵。“杨柳”是在古诗中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如温庭筠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柳永也曾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名句。当然以上例说的这些意象并不是在任何地方、任何的诗句中都固定不变的。比如“骨”代死,这是汉魏隋唐诗歌中的一个意象,如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杜甫的“路有冻死骨”,陈陶的《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这些诗所包含的主要意象相同。但由于诗中组合的意象不同所产生的意义就变化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组合则写出战乱造成的荒凉景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并列形成了贫富不均的强烈对比;“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组合,沉痛地控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因此在分析诗歌意境美时.对具体的意象也要具体分析判断。uQn时光枸杞

  以上是对如何鉴赏诗歌中的意境美所作的浅显的分析和例说,鉴赏诗歌意境美的角度和方法远不止这几种,对具体的诗歌要具体品析欣赏其意境之美,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uQn时光枸杞

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老张部落阁|时光枸杞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