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2-08-26,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母亲
文/清秋丽影
自从母亲仙逝后,回乡的次数也不多起来。只有每年清明节回去祭奠,姊妹们才能相聚在一起,多了思念悲伤,少了欢声笑语。
每每想起母亲,思念的泪水总是盈满双眸,虽然她离开我们已十五个年头,但她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总萦绕在脑海让我永远不能忘怀。
母亲是个苦命人儿,她自小就没了母亲,外公又娶了后外婆,外婆生了小姨,在小姨一岁时,外公去世了,使得本来就很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母亲兄妹共七人,上有一个姐姐三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和小妹,大姨和三个舅舅很早成家,剩母亲和小舅小姨与后外婆过日子,什么脏活累活都是母亲做,而且外婆还没有好脸色,吃的穿的先由小姨,残羹剩饭能够裹腹就是好的,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三个舅舅孩子们又多,母亲瞅空还得帮他们看孩子洗衣服,还得看外婆脸色,每天的日子如坐针毡,忐忐忑忑。所以母亲是在苦水中度过了她的童年。
18岁来到婆家,日子虽然也很贫穷,但不至于上顿有下顿无,比起她娘家要好很多,所以母亲感到很满足。
母亲向来就很勤快,上地持家都是一把好手。自从来到婆家后,全家的衣服鞋子都是母亲一个人操持。我爸是长子,下有两个弟弟还未取亲,爷爷弟兄也有三个,所以母亲白天帮婆婆做饭还要往地里给爷爷和爸爸弟兄们送饭,晚上要在灯下帮全家缝衣做鞋,每天忙得团团转。好在那时她生育晚,没带孩子,否则更是疲惫不堪。
帮着操持一大家的日子持续了七八年,叔叔们也都相继取亲,自己也有了孩子,这时整个大家才分成小家,在母亲来说日子就相对轻松多了,她只要操持自己的小家即可。但是爸爸年轻时身体又不好,全家的重担就落在母亲身上,白天要上地干活,晚上缝补至深夜,从来没有闲暇时间。
母亲长得又瘦又小,说话很爽声音也亮,在她的脸上从来都是微笑,日子再艰辛,她都是从从容容,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干什么事情都不在话下,既快又利索,别人求她帮忙,只要她能做到,从未推诿。
母亲的品行很善良,她虽然没上过学,做人的道理很清晰。她时常教育我们为人要厚道,遇事得饶人处且饶人,要学会吃亏忍让。所以小时在校和同学们因小事发生口角时,不管自己对与错,她都是先教育自己的孩子,从来不和人家争。当然,她也坚持自己的底线,如果自己孩子实在没错,她会和老师心平气和地沟通,在老师的调解下,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使自己的孩子也不会受大的欺负。直至现在她的言行举止一直在影响着我们,所以在生活中总是以诚待人,以善为本;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不计得失。
母亲不仅处事爽快,而且心灵手巧。小时我们的衣裤鞋子都是母亲一手缝制,而且做得合体合脚。冬天为我们缝制棉衣棉鞋,夏天单衣凉鞋,怕孩子们受凉,还要缝制小肚兜,且自己剪的花虫鱼鸟,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出,栩栩如生,惹来邻里乡亲艳羡的目光总让她帮忙做,她也从未喊苦喊累且乐此不疲。所以,我们就秉承了她的性格,只要能办到的,也乐于帮助他人。只是在女红家务方面,由于家庭条件好了,我们上了学,加上母亲勤快,就养成不做的习惯,自然而然也就不会做了。母亲偶尔开玩笑说,看你们长大怎么持家?
现在条件好了,母亲看我们生活都好也就不再担心。只是现在想起她的手工,感觉失去了一门技艺,小时如果肯向她学习,岂不也是能工巧手?虽然时代发展了,并不需要它,但现在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得到保护,多少奇门独活丢失在后一代手中,想来甚觉可惜。
母亲虽是个农家妇女,但她的勤劳俭朴宽容大度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也是儿女们的骄傲。她的离开使我们成了风中的一株草无依无靠,每每想起泪水盈眶,不胜伤感。所以奉劝大家要牢记那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乘父母健在时,好好承欢膝下,你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儿。
2022.8.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