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2-09-15,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家乡那条路
文ll胡文俊(湖南)
自从离开家乡就很少回家了,特别是父母仙游后兄弟姐妹们各自外出打工,回家的次数更是少之甚少。所以对家乡只剩下思念和记忆…
我的家乡是益阳南县乌嘴新洲村,地地道道的水乡,地处洞庭之心。过去是由湖围垸而成,紧挨着大通湖边,是一个低中之低的乡村,俗称"湖田"。
那时的人只要一提"湖田",马上就会联想到水,联想到倒垸子。
道路坑坑洼洼,交通极为不便。年年要防讯,夜夜防倒垸。
所以一般人都不愿进"湖田"。
许多外村女孩子都不愿嫁到"湖田"里来,本村女孩争着外嫁,都说怕淹。所以村里的适龄男孩如果家庭情况不好的话,很难找到对象,这便成了“湖田"男儿娶亲的一块心病。
当然也成了"湖田"男儿成功的动力。
我和大家一样都是从家乡那条路走出来的,所以记忆尤为深刻!
曾经有句俗语很形象形容家乡的路,“天晴三把刀,落雨一团糟"。
那时的路都是由两边开沟往中间堆泥,路基都是由青淤泥所构成,没有黄土也没有碎石,所以很软,人走在上面犹如踩在棉絮上。
落三点毛雨就会成泥汤,脚常常陷进去,拔都拔不出,走路一拽一拽全身都是泥。
大凡出几个太阳,泥又会象刀一样,锋利无比,即伤鞋又伤脚。
尽管后来铺了一层黄泥和石子,但经手扶拖拉机一压,整个路面全是一道道泥糟,坑坑洼洼到处是小小鱼塘。人在上面行走犹如练平衡,跳摇摆!摩托车一跑常常扬起漫天飞尘。
凡属去过湖田的人无不诉说这“湖田"之路的艰难。
正因为有这样一条路,才成就了我们村许多大老板,企业高管…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村许多优秀儿女都是从这条路出发走出乡村,走向世界,在全国各个领域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涌现出了许多成功人士。
特别是我村七组夏顺培夏顺华兄弟俩,发家致富最早,他们先富不忘带动村民致富,心系家乡!
他们深知要想家乡富,必先修好路。
路是一个乡村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路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乡村的兴衰!于是主动提出捐款修路。
一个村十一个组,上下三线,共长十几里,要想修成水泥路,没有百多万元钱是根本办不到。
当时国家还没有普及乡村公路,巨大的资金缺口令人望而却步!
是夏顺培夏顺华俩兄弟站出来,由他们兄弟俩牵头捐款修路,他俩兄弟一次性各先拿二十万元做启动资金。
没有向村民摊派,整个工程由他们兄弟俩出资兜底完成。
公路全长6.5公里,宽3.5米,厚20公分,是20O7年建成的。
这在当时是全乡乃至全县最早的一条自主个人捐款建设的公路,符民意,合国法,质量完全达标。受到过市县两级表扬,在当地成为美谈,蜚声桑梓,誉满潇湘。
整条路的修建,夏顺培出资50万,夏顺华出资20万。在外的游乡赤子及本村的党员干部共捐七万多元,政府下拨30几万,总造价110几万。
竣工时,村民们燃放鞭炮,敲锣打鼓,成群结队地走在这通畅舒适的公路上,感受着成功和喜悦。
皮鞋有节奏地敲打着地面,发出悦耳动听的和乐声。
大家心情激动,有的沐恩感怀,竖指交口称赞。
有的背后悄悄议论,夏氏兄弟资金兜底,好大的口气!
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谁敢郑重的承诺。
如果没有过硬的底气,这种自费修路的大事只能成为一个天方夜谭。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
这是一种怎样的爱!
也有的说:"他们的父母早搬到广州去住了,多少年难回一趟,这个村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他们完全是凭着对家乡的爱恋,对村民的爱戴,无私地为家乡出力作贡献!
他们这种高尚的家乡情怀,恋乡情结,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惠赠给家乡父老带来的福音,我也无法用笔来一一描述,只能说声谢谢!
家乡之路:平坦舒适,宽厰明亮。树木葱茏,浓荫蔽日。鸟语花香,心旷神怡。
自从家乡这条路修成后,家乡的琼楼别墅如笋林立。
自从家乡这条路与乡村振兴之路接轨后,奔驰宝马开进了村庄,停在了农家门口。
自从家乡这条路修成后,村里考出去的大学生又回到了村庄,和村民们一道建设最美湖乡。
这“湖田”不但产粮,还成了养殖基地。
曾几何时养鱼,养鸭,养鸡已屡见不鲜。
养龙虾,养乌龟成了热门话题。
稻稻虾米,龟稻米早已香满神州。
村子真富了,不但留住了本村姑娘,连许多外村的姑娘都争着往我村里嫁了!
家乡这条路不再泥泞曲折,亦如在外创业的精英们脚下之路一样,平坦而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