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08-18,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和谐人家——《家事琐记--我的祖父》赏析文/黄益平
八月的初秋,早晨起来,气温没有七月那么酷热了,天气已有一丝丝的凉意,心情愉悦,拿起手机,无意间,一眼瞟到宋老师的一篇作品《我的祖父》,信手拈来,一口气,从头读到尾,阅毕,反复回味,心绪难平。书中人物、轶事,总在脑海浮现,久久难以挥去,情感上有了共鸣。这是一篇典型的写人叙事的回忆性文章。
纵观《我的祖父》原文,取材身边真人真事,内容真实,生活中的那些琐事,道尽了祖父一身酸甜苦辣。此文开篇点题,作者就以夹叙夹议的笔法交代了祖父的基本情况,祖父不是一般的乡下人,读过书,认得字,会算数,常念诗。乡邻赠雅号“钱哥”,“钱伯”。在作者的笔下,祖父家世显赫,上辈经商,家境殷实,有良田数百亩,正幢数栋。祖父出生在一个有二十几口人的大家庭里,有兄弟姐妹七人,三代同堂。整个家族和睦相亲,尊老爱幼。祖父为人平易近人、仁慈宽厚。尔后,叙述了祖父的婚姻状况,祖母是汝城津江村人,是一位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在作者的眼里,祖母是一个非常勤俭持家贤惠能干的女人,过苦日子时,因“肺痨病”早逝。对祖母作者印象不深,只记得是一位身材中等、面容慈善、穿戴朴素的农家妇女。作者顺便谈到了祖母的两件很有纪念意义的陪嫁物品,铜脸盘、铜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在被作者作为镇宅之宝珍藏着。曾祖父死后,祖父几兄弟分家了,祖父得到县城那家布店,由于好赌,败光了家,重回老家,重操旧业,靠几亩稻田养家糊口,却因祸得福,土改划成分时划为“富农”,在动乱的政治年代里,由于祖父为人低调,与乡邻友好,因此,少受很多折磨。祖父住在乡下土改时分的那一间老宅里,光线昏暗,通风不良。孤苦伶仃的在那破房生活了24年。这期间作者的父亲曾动过把祖父接到县里生活的念头,终因住房条件不允许,而未如愿。父亲每月给祖父五元生活费,有时叫亲戚带回去,有时叫祖父来县城拿,并顺便改善一些伙食,补充一下营养。钱虽少,但孝心可贵。无论在那,祖父都喜喝酒,每餐都要呡几口,在乡下遇有酒兴时也叫邻里喝一杯,足见祖父为人:心慈、好客、与人为善。我对祖父的感情不深,反而是冷漠,究其因还是是那该死的家庭成分。因为它,后一辈人的读书、入党、就业都受影响,因为它,后一辈在生活上、工作上常受到他人凌辱,正因为如此,作者对祖父常耿耿于怀。直到1979年,富农成分帽子被摘掉,与祖父的感情才有了好转,也许是良心发现,也许是自己长大了,懂事了,抑或是一种自责、内疚。这时的祖父,年岁已高,行动不便,作者与爱人经常就会买几斤土炮、流溪土烟寄到乡下,孝敬孝敬老人家。送去儿子孙子对他的温暖和关怀。祖父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生活不能自理,由族亲照顾,在1986年一个寒冷冬天早晨,祖父静静离开了这个世界。没有遗言,没人送终。这是作者及父亲一生的遗憾。人生苦短,生命就是这样,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都是静悄悄的来又静悄悄的去,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纵览《我的祖父》一文,在结构上,由四部分组成,各部分自成一节,脉络清晰,结构严谨,一环扣一环,各部分上下衔接自然。《我的祖父》一文内容上围绕两条线索展开叙述,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暗相辅,相得益彰,相互映衬。明写祖父一生经历的一些家庭琐事,暗写整个家庭成员间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姐妹友爱,相互尊重,妯娌和睦,晚辈对长辈常存孝心,邻里和平相处,“和”“孝”这种传统文化在这个大家庭得到发扬光大。“和、孝道”在文中虽没有明明白白讲,但字里行间无不言及这种美德。
纵观《我的祖父》一文,人物刻画着笔不多,用白描手法,廖廖数语,简单明了,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意雕饰。《我的祖父》一文主题突出,中心明确,全文通过对家事琐记叙述,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眷恋,抒发了对祖父念念不忘的真挚感情。
总之,文学作品取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作者对生活不断加工、锤炼,才广泛赢得读者的青睐。《我的祖父》一文如果在人物刻画方面更细致饱满一点,所取事例典型点,那就更好。
黄益平简介:黄益平,郴州市汝城县暖水镇洪流村人,生于1966年8月,现住汝城县广场丽都小区,1990年毕业于郴州师专中文系,中学高级教师,现汝城县思源实验学校任教,喜欢读书,写作。喜欢交友。手机号13875569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