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09-02,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文:宋春晖
1
前不久,周敦颐的家乡人、永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翼平先生光临汝城一游后,写成一篇《在汝城,遇见千年莲花开》,文末,他有感而发:“周敦颐属于汝城,汝城属于周敦颐”,经典之句,特借用刘翼平先生这句话,作为本文标题。
周敦颐(1017一1073年),又名周元皓,号濂溪,世人称其为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永州道县人),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我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出入官场三十多年,历任洪州分宁县主薄、郴县(今郴州)、桂阳(今汝城)县令、合州判官和虞部郎中、广东提点刑狱等职。在儒家哲学体系上,建立了“无极而太极”的本体论,其学说不仅左右北南两朝思想界达300余年,而且一直影响到元明清以至近代900多年。
公元1050至1053年,周敦颐由二等县郴县调任桂阳(今汝城)县,在汝城担任县令四年,时值他33岁至37岁,正是他思想活跃,开拓创新时期,也是他理学思想孕育、形成和成熟的重要时期,在汝城这荒僻的四等小县里,创县学,修水利,发展农业,开化民智,在他的治理下,县内政治清明,百业兴旺,民风淳朴,文风鼎盛,政通人和,吏治彰彰,深得后世敬仰和怀念。
宋皇祐六年(公元1054年),朝廷为表彰其在汝城的政绩,调任其为一等县的南昌县令,周敦颐调离汝城后,据记载,后任县令江西临川人周思诚在县衙中发现一口木柜,上书“皇祐四年置,桂阳县令周”十字,一方县令连放置官方文书的柜子也没有,只好自制一口木柜,可想濂溪先生是多么节俭和清廉。他的理学思想为汝城人民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为了纪念先生,学习他的清廉,弘扬先生的思想,传承先生的学术,历代以来,汝城人民修建和命名了许多以“濂溪”、“爱莲”、“太极”、“予乐”为名的小区、道路、公园、祠堂、书院、村庄、亭阁和雕塑,以及打造全国唯一的理学小镇。
2
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汝城置县,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古时有汝城、卢阳、义昌、桂阳等县名,县府几经易地,唐中期搬到现址。在这座千年古县城里,发源于县城北部山地的九塘江与发源于东岗岭西麓的寿江在文塔脚下汇合后,继续向西,不到二里,与炎帝神农氏作耒耜时的汝城耒山旁流经的古称耒水,现称浙水的河流汇合后,流入湘江。
从文塔起步,穿越西街,过钓鱼台,沿峡谷中的九塘江顺流而下,过孔隆桥,穿过一座古凉亭,再沿浙水而下,这是西出县城的一条古道,1956年宜汝桂公路开通之前,这也是汝城至郴州方向的一条官道。970多年前的公元1050年,周敦颐从郴县调任来到这三千余户、一万多人丁的边塞小县任县令,走的就是这条道。小时候,回故乡高村老家,与小伙伴们去甲坑村山中割茅,去扬水站河里游泳,经常走在这条道上。后来,退休了,又经常在这条道上散步蹓跶。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这条道早已改造成宽阔的柏油公路,但那古道崎岖,路旁河水清澈,山上泉水叮咚的记忆永远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每当我重走这条道,我也能想象到,当年的周敦颐衣着简朴,牵着一头小毛驴,驴着他的简单行李,风尘仆仆地赶在赴任路上;带着“两程”兄弟西出县城郊游予乐湾,青山碧水间指点河山,构思酝酿《太极图说》的神色和深遂的目光;可想象到周敦颐在那古凉亭里歇脚,在孔隆桥上流连,在依山傍水的吟弄亭里与弟子吟诗作对的情景。
现在,在这古道旁建成了一个住宅区,名“濂溪小区”,从九塘江的“跃进桥”至浙水的“四拱桥”,以原古道为基础,建成了一条长达两公里的濂溪路,濂溪路南,建成了一座濂溪公园,濂溪路北,又建成了一块濂溪广场。广场中央,镶嵌着一幅巨大的太极图图案。广场两侧,树阴遮阳蔽日,大叔们在吹葫芦丝、拉二胡,大妈们在这里跳着扇子舞,舞弄着柔乐球,练着太极拳,太极图上练太极,这意境真妙不可言。
广场上方,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濂溪书院,搭记载,熙宁六年(1073年),濂溪先生魂归道山,当时的县令周思诚顺意汝城人民对先生的感恩之情,于1220年在县城西郊桂枝岭麓修建了濂溪祠,经多次迁建,四次更名,九度修葺,最终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更名于濂溪书院迁于今址。最后一次维修是2001年县政府募资对濂溪书院维修,记得那次本人捐资500元,捐款鸿名至今仍刻碑于书院左侧石墙上。八百年的书院圣殿,八百年的历史沧桑,八百年的风雨年轮,八百年的世事变迁。正如康熙七年徐之凯《谒濂溪祠》一诗曰:“岭上秋香满桂枝,抠衣拾级拜名祠。弦歌在昔为人牧,俎豆于今是我师。时有风光披古树,依然霁月照清池。后来闻者能兴起,片石残碑正可思。”
我曾去过几处濂溪书院,如前些年新建的郴州濂溪书院,濂溪先生故里永州道县的濂溪书院,尽管规模宏伟,建筑漂亮,但仅仅是一座水泥堆积的建筑物,更像的是一座寺庙,缺少的是历史底蕴,缺少的是人文的灵魂,缺少的是书香气息,而汝城濂溪书院正遗存了这些要素。汝城濂溪书院座北朝南,背依青山,前临九塘江,为二层楼房,青砖黛瓦,古朴幽静,占地面积达3050平方米。大门上方悬挂着启功先生手书“濂溪书院”匾额,廊柱两侧挂一幅“濂溪水汇天下水,道学心达圣人心”的楹联。正门进去为五级石台阶,进大门后为一天井四合院,平台据说是古代用来观测日月星辰的“观星台”,平台中央立有濂溪先生铜像一座,手握《太极图说》,似在迎候着前来求学的后人。当我走进濂溪书院,仿佛穿越般地回到了宋朝。
楼上楼下,数个房间已辟成了展览室,墙上悬挂着与濂溪书院有关的图片资料。据我所知,濂溪书院与云头书院、白石书院、朝阳书院并称为汝城古代四大书院,民国时期开设高小班,原国民党中将司令、湘粤赣边区一霸胡凤璋亲自兼任濂溪学校的校长,毕业于这里的学生人才济济,可圈可点,这里曾是清代著名作家郭远的母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李涛、朱良才曾在这里求学,我国著名国际和平诗人、原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朱子奇从这里毕业后考取江苏省农业专科学校。
3
抗日战争时期,半个中国沦陷于日冦之手,省城长沙和广东的一些机关、学校撤退到汝城,当时汝城的学校聘请了一些大学教授当教师。我父亲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他1941年考入濂溪书院高等小学第三十班,1943年考进初中班,班主任是一位长沙来汝的叫古士杰的留日博士,历史、体育、英语等教师都是中山大学的教授,在这求知黄金时期,受到了一些名师的指点教学,父亲于1947年18岁时在全县十名公费名额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郴郡联立高级中学这所郴州专署的最高学府。
建国后,濂溪书院改名为城西高小,开设高小五、六年级两个班级。1974年至1975年,县里在这里建了一座松脂厂,从事松脂的加工,在濂溪书院前面的梯田里依山势而建设厂房,那时我在县建筑公司工作,曾参与了厂房的建设。工厂建成后,城北高小撤销,濂溪书院整体移交松脂厂作为办公和职工宿舍及厨房食堂用房。
从平台登上九级台阶,是“希濂堂”,希濂堂是濂溪书院的古称,“希濂”两字意指周敦颐的思想和人品世间所罕见。希濂堂一排三间,一正二辅,正面廊柱亭亭,棂窗通透,正堂的祭坛上方,悬挂着由濂溪书院山长何志军先生所绘的濂溪先生画像,两侧的对联是:“学衍道源,德化苍生”,指濂溪理学为世之源,先生的清廉高洁的品质教化着天下苍生,而两边墙上的“诚”和“廉”两字,正是对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和高度概括。
濂溪先生在汝城期间,写下了《太极图说》和《爱莲说》等千古名篇,之后又完成《通书》、《拙赋》等理学著作,其思想精髓上承孔孟,下启程朱,老风雾月,千秋仰止。县令四年中,他在县府中凿池植莲,以莲的高尚寄托心志,修身养性,廉洁自律。在濂溪书院,至今还完整保留着一方古石雕,这是清嘉庆二十年所雕刻。石雕上有精美的荷花图案,更把先生所作《爱莲说》中的千古名句刻在了这万年不朽的青石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4
离开濂溪书院,我追寻着濂溪先生的足迹来到予乐湾。顺着九塘江而下,在距濂溪书院二百米处,有一座两拱的名孔隆桥的古桥,古桥一端有一座古凉亭,另一端是一座叫吟弄亭的亭子。走上桥头,青石板被数百年行人足履踩踏得珠圆玉润,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古桥下,流水在静静的萦绕,斑驳的光影,仿佛可以看到历史的长河在它的身下悠悠流淌,岁月的韵味梦越千年。
吟弄亭,位于九塘江与浙水河交汇处河岸,是当年濂溪先生与两程兄弟经常光顾的地方,他们在亭子里吟诗赋对,交流思想,讨论理学,现亭子虽新,但亭址依旧。清嘉庆十一年《濂溪书院》石刻碑记记载:“地于西城外周子当年吟弄处与祠堂(濂溪书院)隔水一区。”从复修吟弄亭碑记也考证:“濂溪吟弄处在县西桂枝岭对岸,硝石临江,先生(周敦颐)筑亭于此,今已字迹犹存。”立于亭内,展望两河三岸青山葱茏,浙水奔流向西,可以联想到当年的濂溪先生意气风发,才华横溢,主政一方,施展抱负。
距吟弄亭浙水下游二里处,是予乐湾。予乐湾是一个行政村,之前下辖三个自然村,以姓氏为村名,分别叫朱家村、袁家村和唐家村,据说古时叫朱家湾,两程兄弟为纪念濂溪先生所作《太极图说》,程颢作诗一首:“风淡云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旁人不识予乐亭,将谓偷闲学少年。”后人在朱家湾筑予乐亭,并将朱家湾改称为予乐湾。
据专家考证,先生的《太极图说》的创作灵感,源自于县西五里流经予乐湾的一条萦绕于山间的浙水河,浙水在这个地方呈“s”型,我曾多次登上附近山头的太极亭,从山顶俯瞰,是一幅天然的太极图,而二个村庄隔江而峙,恰如太极图中的两个“鱼眼”。濂溪先生与弟子程颢、程颐郊游予乐湾时,发现了这块神奇地貌,领悟到其中的精髓,创作出千古之作《太极图说》。《太极图说》是揭示自然界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相生、相克、消亡的原因和规律的哲学鸿篇,告械人们必须尊重大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后经程朱不断发展,成为理学思想文化衍生的本源。在濂溪书院的前面,濂溪广场的背面,有一堵巨大的墙体,镶嵌于墙体的石块上,镌刻着濂溪先生《太极图说》的全文: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五⽓顺布,四时⾏焉。
五⾏⼀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极也。五⾏之⽣也,各⼀其性,⽆极之真,⼆五之精,妙合⽽凝,⼲道成男,坤道成⼥,⼆⽓交感,化⽣万物,万物⽣⽣,⽽变化⽆穷焉。惟⼈也,得其秀⽽最灵,形既⽣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定之以中正仁义,⽽主静,⽴⼈极焉。故圣⼈与天地合其德,⽇⽉合其明,四时合其序,⿁神合其吉凶。君⼦修之吉,⼩⼈悖之凶,故⽈:⽴天之道,⽈阴与阳;⽴地之道,⽈柔与刚;⽴⼈之道,⽈仁与义。⼜⽈:原始反终。故知死⽣之说,⼤哉易也,斯其⾄矣!”
5
当我走进朱家村,眼前尽是幢幢漂亮高大,规划整齐的民居,广场宽敞,池中莲花正在开放,河岸上堤树绿影,河水轻漾。广场旁新建了一座“予乐亭”,古时的予乐亭今人没有看到过,但这予乐亭倒像一座公交候车室,看似不伦不类,恕我直言不讳,实是一处败笔。田野里,屹立着一座周子春游的雕像,雕像座上立着濂溪先生和二程兄弟春游予乐湾的雕像,基座上镌刻着先生游予乐湾时茅塞顿开,油然而感遂作《太极图说》的过程,以及程颢在予乐湾得道而悦,所作《春日偶成》,名列《百家诗》之首。
濂溪先生任职汝城县令四年,创立县学,开设讲堂,学风蔚然,人才辈出,据记载,到了明代,汝城中举人54人,按全国人口平均计算,属于全国中上水平了,在这山区小县实在是了不起。在濂溪书院二楼陈列室,张挂着宋朝以后汝城涌现出的杰出人物画像和生平简介,有宋朝状元朱经贯,左中大夫朱铬,明朝两广总督、太子太保朱英,明朝监察御史范铬,明朝工部尚书、太子太保曾鉴,明朝翰林院何庆林等。也有开国上将李涛、朱良才和国际和平诗人朱子奇等。
在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有一副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此联是晚清时期湖南学者谭闿运到江浙一带讲学时,当地学者故意试探他的才学深浅时,谭闿运应对随口吟出的一联。意思是我的学问道行传承自南方的周敦颐一脉,你们江浙人的大江,只不过是我们湘江的余波而已。此联睥睨狂傲,豪横之气,既阐明了濂溪理学对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又道明了湖湘文化在中国思想文化上的源头地位。鉴于汝城对周敦颐的理论思想体系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并为此成为北宋理学的发源地,笔者也不妨对上联略加调整,自成一联:太极图说,源于予乐地脉;湘江北去,无非浙水余波。
是汝城成就了周敦颐,让他的理学思想流芳百世,光耀华夏千年,是予乐湾成就了《太极图说》,让此文成为了千古名篇,是周敦颐成就了汝城,“仁义礼智信”让汝城人民个个成为了谦谦君子,偏野小县成为了理学名城。
我站在予乐湾这块陌阡的田野上,仰望着村子对面那高山之巅上的太极亭,那亭子,沐日月朝晖,观万山秀色,如同望着一位理学巨人,它的挥手之处,指引着汝城儿女继续前行。
写于2023年9月初郴州旅游节开幕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