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09-15,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西安不仅是中国的四大古都,也是世界四大古都,历史上曾先后有十三个王朝于此建都,那些皇帝们也大都在此寿终正寝,所以在西安、咸阳区域内就有了很多的皇陵,其中以秦、汉、唐的帝王陵最为宏大,而唐代王陵最多,如著名的“唐十八陵”。这些王陵现在很多已成为景区,但我大多没去过,曾几次看到过秦始皇陵和汉武帝茂陵,但皆远观而未近睹,真正前往参观游览过的是昭陵和乾陵。
来到昭陵,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耸立的九嵏山,山势突兀,山顶分为高矮两个峰头,颇为奇异。山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与秦岭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主峰周围均匀地拱举着九道山梁,因古代把小山梁称为嵕,因而得名九嵕山。沿着山前的陵园大道前行,穿过一座石牌坊,就是李世民的石雕像,两侧立六根精雕石柱,像前有四方平面浮雕。继续上行,一路上可看到很多人、兽石雕像,然后便到了凿建于九嵕山主峰南坡山腰间的玄宫。周有垣墙围绕,陵山上有房舍、游殿和地下玄宫,是供墓主灵魂游乐的地方,据有关史料记载,当年建陵园是以长安城布局建筑的,也有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门。在此可以俯瞰以主峰为轴心,呈扇面分布在陵山两侧和正南面的190余座亲属、功臣、将相的陪葬墓,犹如群星拱北斗一样守护着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按照唐太宗最初的想法,帝王陵寝要完全效仿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务从丰厚。但虞世南建议因山为陵,陵内不藏金玉,既能节俭民力又能防盗,并在陵外立碑予以说明。唐太宗最终决定"因山为陵"并诏令子孙"永以为法"。昭陵从从唐贞观十年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起建造,直至开元二十九年,建设持续了一百多年,也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关于陵名,古代谥法解释"昭"字为“圣文周达曰昭,昭德有功曰昭。”昭陵的定名,是有"集帝王之气"和"文治武功"的歌功颂德之意。昭陵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被誉为"天下名陵"。它也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文物宝库。
唐十八陵之一的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它位于乾县城北部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泔河环其东,漠水绕其西,北峰最高,峰南两峰较低,东西对峙,形似双乳,故名"乳峰"。中间为司马道,沿此前行便看到道两旁排列的石雕群像,端立首位的是帝王陵墓的标志的八棱柱石华表,接着是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再向北又是优美的高浮雕鸵鸟,它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紧接鸵鸟的是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直阁将军像。这些雕像皆是相向而立,成双成对。最后就到了北峰之上的陵园内城。陵园也是采取唐太宗李世民"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和昭陵一样仿京师长安城建制,玄宫开有四门。在朱雀门外,有引人注目的是武则天的“无字碑”和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的两组石人群像,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唐高宗入葬时曾前来参加葬礼,武则天为炫扬大唐威势,便将他们雕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共61尊。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但现今仅有七尊字迹可辨认。最奇怪的是这些人像皆没有脑袋,据考古学家推断,这些石像头很有可能毁于明嘉靖三十五年的那场大地震和明末清初的战争。
游览了昭陵和乾陵,我感觉最吸引人的还是要数“昭陵六骏”和“无字碑”。但游人在乾陵可以看到有字的“无字碑”,而在昭陵却看不到“昭陵六骏”的原刻了。
“昭陵六骏”原是立在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为纪念这六匹有功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描绘六匹战马形象,后用浮雕列置于陵前。六骏石刻在唐末便遭到破坏,此后的千余年中,也是饱受磨难。到民国初年,更是遭受了灭顶之灾。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于1914年被古董商卢芹斋盗卖到国外,现藏于美国的博物馆,其余四石被分割成大小不同的碎块装箱运往西安,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武则天的“无字碑”,矗立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东侧,通身一块完整的巨石,给人以浑然一体,凝重厚实之感,碑上原无一字,碑额阳面正中左右共刻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还有线刻的狮马图,马屈蹄俯首,雄狮则昂首怒目。碑的两侧还有栩栩如生的升龙图,以及许多线条精细流畅花草纹饰。无字碑北靠东阙,南依翁仲,西与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的述圣纪碑相对,巍峨壮观,雕刻精美,为历代群碑之冠。不过宋金以后,开始有人题字于碑,镌刻了许多文字,使无字碑成为了有字碑。其中女真文字刻写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因女真文字早已绝迹,所以成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游乾陵时,我还得知了两个故事,一是当年唐高宗李治病逝后,武则天特请星相家袁天罡和专掌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前往渭北高原选择吉地建造帝陵,二人在选中的地方都留下物品表记。最后武则天派人再去复查时,发现李淳风留下的发针正好扎在袁天罡留下的铜钱的钱眼里,武则天大喜,下令立即开工。乾陵的地形地貌完全应合了乾为天阳,坤为地阴,阴阳交合,乃生万物,是天地最绝妙的完美结合。
第二个故事,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辽景宗耶律贤的乾陵,两个乾陵一在陕西,一在辽宁,不仅地理相隔甚遥,时间也相隔三百余年。可有趣的是李治和耶律贤即位后都长期患病不能上朝,皆由皇后武则天和萧绰代理摄政,并都曾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都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使社会有所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两个著名的女政治家。而且二人也都有过艳史,死后又都葬于乾陵,这在历代帝陵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巧合。
我因深感这两个故事的奇妙,于是最后一述,以为本文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