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10-12,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来自- 广东深圳
编按:小时候的年,如今是不复存在了,但小时候的饥寒交迫也一样不复存在。其实,很多事情也不必悲伤,以前总盼望天天像过年,如今每天都是丰衣足食,就是小时候盼望的结果,也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有所失必有所得。作者通过回忆儿时的过年,这不仅仅只是回忆,还应该在新时代里找到新的前进的起点。小时候虽然清苦,但人与人的关系却融洽,如今,虽然丰衣足食,却更多的感到人心冰凉。希望有一天,人与人的关系在丰衣足食的同时,也能互相充满爱!推荐大家共赏!(跌落人间的羽毛)
那时(八)——拜年 放歌福田
小时候,左邻右舍的关系都很亲密。谁家有好吃的,有好玩的,都会互相礼送,往来不绝。
那个时候,平时没什么好吃的,我们小孩子都盼着过年。有句坊间流传已久的顺口溜是这样念的:“小孩盼过年,大人盼种田”。可见,那时,小孩子们对过年是多么的神往。
还记得,那个时候,每逢过年,我们小孩子都喜欢在大年初一去拜年。
正月初一,一大早,我们就穿上新衣服,先给父母等长辈拜年,然后,吃点心。这点心是大人们在大年三十晚上就预备好的。为什么在大年三十晚上就预备好呢?说是代表着年年有余,因为正月初一代表着农历的新年第一天,这一天吃着去年的东西,不是说明“年年有余”吗?父母一般都要比我们早起,把大年三十晚上预备好的食物拿出来,有油煎的糍粑、有蒸熟的黄糍粑、有用其他杂粮做的点心,还有糖果等等。等全家人都起来了,父母亲就打开大门,燃放爆竹,预示着新的一年喜庆有余,万事顺利。然后,大家就围坐一起吃点心,喝水酒。这水酒是自己用糯米酿造的,有点甜,但是酒力很足,一不小心,就能喝醉。我们当时年纪小,只准喝一小碗,常常觉得不解馋,但是也毫无办法。因为这样的水酒也不多,因为当时的粮食不是很丰足,自然,酿造的水酒,除了大年三十晚上喝一点,大年初一和初二喝一点,正月十五喝一点,其他时候,是完全没有机会沾唇的。
吃完点心,我们就前往左邻右舍去拜年。
那个时候,经济比较拮据,拜年所得的“利是”,远没有现在的那么可观。一般都只有几毛,最多的也只有一元、两元钱。一般的左邻右舍,去拜年时,都没有“利是”,只有一些好吃的招待,给你吃,给你拿,直把你的衣兜、裤兜塞得满满的,都是些花生、瓜子、薯干、爆米花之类。那时候,物资匮乏,这些都是我们平时难得一见的“美食”,难得吃上一回的“佳肴”,我们自然欢喜。因此,这家拜完,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家。也有人家给炮仗的,这个对男孩子的吸引力更大。有炮仗时,我们都悄悄藏起来,不让父母发现,然后找个适当的时间和地点燃放掉。那个时候,我们的衣服上都有很多的口袋,拜年时,主人都会把小孩的口袋塞得满满的。那个时候,虽然物资匮乏,虽然大人们平时舍不得吃,可是,拜年时,每家都不吝啬,仍然慷慨地把每个拜年者招待得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因为拜年,我们小伙伴的感情更深了;因为拜年,左邻右舍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因为拜年,年味更浓了,亲情更浓了,友情更深了。平时左邻右舍间有点什么隔阂、瓜葛之类的,经过这般一拜年,都烟消云散了,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平时左邻右舍间处得好的,便更加锦上添花,越来越融洽。
拜年,小孩子们吃着小食、点心,大人们拉着家常、叙着寒暖。就这样,我们度过了童年的一个个春节,留下了一串串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