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4-05-07,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来自- 湖南益阳 溪润新村
一一游益阳清溪村记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阳春三月,已孕育着山花烂漫,春暖花开;微风轻拂着枝头,为万物披上了一层绿意,让人心旷神怡。
因为一本《山乡巨变》,我们《洞庭汉俳》爱好者八人自愿组团,慕名来到了人民作家周立波先生的故乡——清溪村。
我们一走进清溪村口,描绘着《山乡巨变》的广场浮雕和桥墩连环画就闯入眼帘。小溪潺潺,花香幽幽,拂面的清风凉爽宜人,第一感觉就是巨变已从书中走进现实。
沿着小溪,横过小桥,静听流水,蜿蜒的村道旁不时传来三三两两游客的嬉闹声。日光辉洒在小溪上,投射出闪耀的光芒,那是清溪村独特的韵味。
说是清溪,其实就是一条农家排水沟,曾经还是一溪臭水,正如周立波先生曾有一首小诗所描绘的:“说是清溪没有溪,田塍道上草萋萋。”
后来通过疏通整治,这条沟水才源于周立波故居屋后之山涧,又纳各自然村落之山泉,存山清水秀之美,故名为清溪。
清溪村原本名为邓石桥村,也是因为周立波先生在此著小说《山乡巨变》,以它为背景虚构了一个名为清溪村的地点。清溪村于是名声大噪,就以邓石桥村为实体最终更名为清溪村。
就是这条原来名不经传的清澈小溪,滋润着这里的山里人家,山乡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一边聆听着周立波先生的本家一一同行的周东欣老局长的介绍,一边体会着益阳汉俳诗协李继游会长的描绘,仿佛看到了清溪村从土地改革到互助合作,从土地承包到今天的乡村振兴的建设历程,仿佛亲身感受了“潮”涌清溪一路向前的光辉前程。
我们沿着溪水一路向上走,21座清溪书屋遍布村落,坐落在村道两旁,处处洋溢着书香气息。我们时而欣赏着清溪,时而参观着书屋,体会到了当地人那种“出门迎着花香,闭门闻着书香”的感觉。
书屋均由农舍改造而成,大多是前屋后院,或下屋上舍,庭院、布局、展陈等各具风格。其中,作家书屋根据作家的出生地、创作风格、作品来设计,有的展示了作家的手稿,透过一笔一划,看见文字的生命力和作家的心路历程。部分书屋还与数字媒体新技术“联姻”,打造试听室、电子书架等,带给读者现代化的阅读体验。
我们一路侃谈,一路感叹!曹文轩的童话世界,贾平凹的乡土气息,阿来的藏式风格,王蒙书屋彰显的人民特色,莫言书屋展示的纯粹精华,立波书屋尽显的乡村民俗风情,……栩栩如生,历历在目。这些一座座兼具内涵与颜值的清溪农家书屋,以诗意彰显乡土特色,赋彩文学之乡,架起作品与读者间的桥梁。
特别是从人民作家周立波先生的书屋漫流而来的一缕书香,浸润着这一方山乡,也让自己的家成了别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闻着田野草木的清香,听着清浅溪水的吟唱,我们也诗意浓浓,似喝一坛醇酿,好不惬意!
余意未消,一股茶子花香扑鼻而来,不知不觉我们到了清溪的茶子花街。茶子花街按照乾隆年间湖湘风格建造,融入益阳民居元素,成为益阳民居特色小街,是一个游客体验擂擂茶、品美食、赏民俗的好去处。
来到清溪,定要品尝一杯特色擂茶。擂茶已成为村里的一个特色产业,上规模的擂茶馆就有十多家。
我们渴了,便来到一家周姓擂茶馆,老乡诗友郑启东先生及夫人为我们点上一杯香喷喷的擂茶。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品着擂茶,那甘甜清凉在味蕾上流淌;一边听着那位据说是周立波本家主人的介绍,一股浓浓的乡愁从擂钵里满溢出来。
沿路前行,还有周立波故居,看一看周立波先生曾经生活写作的地方,读一读他的传奇人生,这是我们参观学习的重头戏。
值得一提的是,周东欣老局长,年近八十,也能精神抖擞地随我们一路步行。公路是清一色的炒砂油路,不是很宽,但是整洁平坦,与众不同的是公路被平均分成黑红两个部分,红色路面应该是户外运动的骑行路线。公路两边,破破烂烂的泥巴房早已被小楼房替代,有的房子前面还停着小汽车;以前脏兮兮的泥巴路,如今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柏油路;故居周围环抱的山峦和黛色的山影,就给我们带来一种如烟似雾的感觉。
故居背后是青翠碧绿的竹林和茶树山,前面则是一片荷塘,遍野的荷叶刚伸出水面,形成了一幅“小荷才露尖尖角 ”的美丽画卷。
周立波故居不仅是他的出生地,也是《山乡巨变》、《山那面人家》等小说的创作原型背景地。而现在入注我们眼中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图景,展现的是真正现实版的《山乡巨变》第一村。
故居始建于乾隆53年,距今已有233年的历史,院落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具有典型的洞庭湖区特色,占地面积1510平方米,土木结构,悬山小青瓦屋顶,土筑围墙,白灰饰面,建筑平面形制为“三间两搭厢”的三合院,两厢非对称布局,相邻庭院,错落有致。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柱木架结构槽门居中,门楣上悬挂着吴阶平先生手书“周立波故居”扁额。
就在这“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背景下,我们在故居扁额前留下了一张宝贵的合影。
尔后,我们走进这片宁静而优雅的农舍,周立波先生的童年、青少年时代以及“三同一片”年代的梦想和幻想似乎仍然存在。这里的一砖一木,都可激起我们的深情回忆。
故居共计28间。步入正厅,正中是一尊以红色汉白玉石为基座的周立波铜像,下面是他生平事迹的简介。
正厅的两边分东、西两厢房。西厢房是周立波先生生前的物品复原陈列室,西正房是为周立波父母居室,宁波雕花床,双门大柜,摇篮、坐篮及日用家具尚存,可见这里曾经是周立波出生和成长之地。令人震惊的是故居里的小学堂,学堂虽小、朴素,但书香气不曾流走。
再往里走便是西院杂屋,如牛栏猪圈、农具存放、磨房碓屋等,已不复存在。而农具器物俱全,饮、用水井尚存。
故居的其他房间是周立波先生生前留下来的遗物和著作,向我们介绍着他的一生。
其中北后厢房第一间是周立波卧室兼书房。1955年到1957年,周立波回家乡体验生活,就住在这老屋,“清幽曲径上名山,绿树丛中忆旧庵。志水长流滋万物,谢林港畔耐人看”,他感叹家乡的变化,写下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
东厢房是周立波一生事迹的图文展览。东厢房与偏房之间,有狭长天井相隔。我们先进入东边的展览馆。
展览馆共分八个部分,以前言、清溪凤凰、走入上海、持笔从戎、人民作家、无私奉献、永远怀念和结束语为标题,用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文字再现了周立波从刻苦求学的农家子弟,到西牢囚徒、左联战士、人民文学家的革命人生历程。周立波一生著述丰富,写下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感和农村乡土题材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等,曾两次荣获斯大林文学奖,为我国文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代表作《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曾影响和教育了一代人。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参观故居时,我们怀着十分虔诚的心情,感受到了老一辈文学家身上那种人民文学家宝贵精神素养的人格魅力,犹如清溪中的一股清泉,滋润我们心田,引领我们去学习那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弘扬正能量,弘扬文学为人民服务、为革命服务的作家风范。
此时此刻,我们作为文学的追随者和爱好者,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油然而生。我们应该继承老一辈文艺家优良传统,去叙述新时代,讴歌新时代!
顿时,我的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时光荏苒,《山乡巨变》已经诞生60多年。这60多年,是中国广袤山河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60年。是周立波梦想中的“清溪”已孕育成了现实,如今的清溪村已经发展成为“稻田翻金浪,莲藕满池塘。浅水翻鱼跃,山林飘果香。设施现代化,居住小洋房。路灯太阳能,大道近门庭”的乡村文化旅游村。新的山乡巨变还在书写,并且将永远写下去。
参观完周立波故居,已时值中午,我们受到了好客的郑启东诗友的热情款待,丰盛的餐宴在忆乡缘饭庄里进行着,我想:清溪不仅滋润着山乡新村,还传递了一种新的内涵一一浓浓的乡情!